您现在的位置:明光市妇女联合会>> 资料中心>> 调研思考>>正文内容

明光市留守流动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08年09月02日 收藏
 
  明光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边缘,是江淮分水岭地区的一个农业大市,辖17个乡镇街道、139个行政村,总人口64万,其中农业人口52万 ,劳动力30万,外出务工经商的约14.1万人,占劳动力的47%。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推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随之产生的另一个群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根据皖妇儿工委办[2008]16号《关于开展留守儿童调研和婚前医学检查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市于6月8日至6月20日有重点地组织5个乡镇、街道妇联主席深入9所中小学,采取发放调查表、访谈等形式,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我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
  据9所中小学调查表显示,在校学生6140人,留守流动儿童3050人,其中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1087人,母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668人,父母亲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1295人。留守儿童托管情况:父或母监护的留守儿童1587人,祖辈托管的留守儿童1078人,亲属托管的留守儿童345人,寄宿学校的留守儿童40 人。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57.24%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一方留在家中,42.46%的是父母双双外出,他们中的35.34%又是由爷爷奶奶等祖辈抚养。11.31%的委托亲戚代为抚养。
  二、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1、学习成绩较差。调查显示,75%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学校中成绩倒数前几名的大都是留守流动儿童。他们学习不刻苦,上进心不强,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厌学、逃学等现象较为普遍,成绩欠佳。
  2、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在家大多数由年迈而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照顾,隔代抚养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和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家庭文化熏陶和基本道德教育。
  3、亲情缺失。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与子女分离,联系较少,造成亲情缺失,这种情感的空白是监护人所无法代替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亲子交流,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都会受到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对一些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亲成了一个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
  4、性格缺陷。临时监护人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当、不及时,又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表现为两种性格趋向:一种为攻击性的性格趋向,出现了自控能力差、脾气暴躁、盲目、叛逆、自我中心、易受暗示等性格障碍;另一种为畏缩型性格特征,内向、孤独、胆小、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交往。
  5、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旷课,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三、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社会保障乏力。一方面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户籍内居民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使外出务工者不能将子女带到务工地入学,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另一方面学校在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设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等,都需要大量资金,许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都停留在方案上。
  2、父母关爱的缺失。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互动减少,因此亲子关系也会不同程度地疏远。而留守儿童的代管者只能对其实施温饱式的哺育,儿童从小缺乏爱抚和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这样会使儿童早期社会经验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乏。不稳定的家庭教养易引发各种儿童品行问题与心理障碍,会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同时,没有父母关爱的孩子在学习、生活、品行等方面缺乏帮助、引导和督促,也导致了一系列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
  3、监护人能力有限。监护人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同时,由于监护人文化素质较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教育,不能对孩子进行有价值的人生引导,严重影响留守学生的受教育状况。监护人大多局限于孩子吃饭穿衣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4、学校教育不到位。留守儿童在发展中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其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投入等多方面的制约,无法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校教育活动。
  5、现代传媒影响。由于农村孩子缺少公共活动的场所,游戏机房和网吧就成为孩子们主要乐园,网络上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严重影响孩子们身心健康。
  四、我市针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采取的措施和成效
我市以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积极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着力营造关爱和关心留守流动儿童的良好氛围,切实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关爱工作。
  (一)周密部署,开展留守儿童调查摸底工作
今年2月在全市开展留守儿童调查摸底工作,对市“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各乡镇街道通过发放留守儿童情况登记表,采取上门咨询、走访调查等形式,以学校为基础、以村为单位,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了留守儿童信息卡制度,同时做到“三知”,即知道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情况。据统计,全市共有留守儿童32000人。
  (二)全面推动,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帮扶工作
一是建立无职党员联系留守儿童制度。各乡镇街道建立健全无职党员联系留守儿童制度,并组织无职党员采取“一帮一”、“一帮多”的形式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学习等方面进行帮助。目前全市共有340 名无职党员帮扶留守儿童510名。二是开展慰问活动。每年“六一”期间,市妇儿工委成员单位都深入农村看望慰问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2008年,看望慰问34名留守儿童,发放慰问金17000多元。
  (三)各方联动,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
为营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探索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培养留守儿童“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我们采取各方联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一是成立队伍。成立由分管领导亲自挂帅,组织、宣传、妇联、民政、计生、共青团、教育、卫生和关工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和分工,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部门联动。①民政部门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按政策重点帮助资金解决实际问题。②卫生、防疫、计生服务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对留守儿童进行体检、免疫。工商、卫生防疫部门不定期到各学校进行了“三无”食品的检查和治理,确保了孩子们的饮食健康。③公安、工商、文化宣传部门加强了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司法、共青团、妇联积极开展维护儿童合法权益活动,不断营造平安、和谐、卫生、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④教育部门开设留守儿童家长学校,重点对留守儿童临护人进行儿童思想、心理等方面的教育,让留守儿童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⑤部分乡镇成立“亲情守护队”,及时为“留守学生”传达电话和传递信件。并要求外出家长做到“四个一”,即: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⑥部分学校为“留守学生”开辟了第二课堂,开展“快乐双休日”活动、开辟“留守学生活动室”;开放电脑室,让留守学生学习网络知识,放心上网。各类活动的开展,让“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得到了充实,使他们告别了孤独,拥抱了温暖,享受着少年儿童共有的幸福、快乐。⑦强化学校学生管理教育,建立教师家访制度。关工委加强督查,确保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各项措施长期进行。
  五、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对策建议
儿童的教育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时期的特殊群体,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需要得到家庭、学校与社会更加积极的关注和不断创新的解决办法。家庭力所能及的履行好教育子女的义务,学校和教育者应承担应尽的职责,甚至工作职责以外的关爱与付出,社会和政府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政府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支持。
  一是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要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及时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研和研究,制定和出台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改善农民工子女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
  二是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速提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创造就业岗位,让农村群众就地、就近务工,从而减少留守儿童。
  三是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建立起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使寄宿学校变成留守儿童“暂时的家”,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
  四是政府统筹工作,减轻压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要把留守儿童的建档工作、教育工作、家长联系、目标考核纳入教师日常教学工作,要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一起加以统筹处理。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考核、晋级、评优挂钩,并努力筹措资金用于教师的补贴,以保证留守儿童教育的制度化和长期化。要发动地方政府、企业家、民间组织募集奖金,用于奖励为留守儿童教育作出贡献的教师。
  2、学校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护。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工作机制,负责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指导。要通过家长学校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学习培训班,让监护人担负起教育留守儿童的义务。要实行班主任责任制,负责留守儿童的日常思想、学习和在校安全,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沟通。要建立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即: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知情;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所在学校和校外教导员、代管人进行沟通,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要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3、家庭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首先,家庭要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作为父母要在外出打工前,尽量安排好留守儿童的生活。要做好委托监护人工作,爷爷奶奶年迈或身体多病者,要另外从亲友中再委托监护人,负责孩子的日常监管工作。外出打工期间,要定期与孩子联系、沟通,包括电话、书信,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节假日多和孩子相聚,有条件的暑期将孩子接到打工地和父母共同生活,感受父母的亲情和关爱,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爷爷、奶奶其监护人要多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行为品德等,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4、社会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需要社会的关注、参与,齐抓共管。①各级文明办要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总结交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成功经验,评比、表彰基层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的先进典型。②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联系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给予留守学生尤其是没有监护人的留守学生更具体的爱,组织留守母亲接受文化教育、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提高她们的素质,更好地承担起对留守子女的抚养和教育的责任。③共青团可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团(队)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先进典型,组织城市儿童和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献爱心等交流活动,增进友谊,共同成长。④各级妇儿工委、关工委要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积极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并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与有特殊困难和问题的留守儿童结对,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和关爱。⑤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济困助学服务,通过“春蕾计划”、“希望工程”、民政救助等扶助资金,帮助贫困留守儿童完成学业;通过开展“手拉手”、“大手牵小手”、城乡帮扶等系列活动,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办实事。⑥公安部门要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管理与保护,建立和完善优秀农民工及其配偶、子女的落户政策。逐步实现居住证持有人在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方面与当地常住户口居民享有同等待遇。⑦卫生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医疗保健,改善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⑧要发挥社会化协调机制、法制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六、我市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设想和打算
  当前我市推动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必须做到:
  (一)加强组织领导。
  1、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把关爱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
  2、推动出台《关于在全市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的意见》和《关于积极开展关爱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明光市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负责建立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长效机制。
  3、积极促进组织部门把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深化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促进农村和谐的重要内容。
  4、把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纳入民心工程列入党委、政府年度责任目标,并进行严格的考评和奖惩。
  (二)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工作的宣传,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形成帮扶合力。
各级各部门积极发挥作用,共同关爱、协力帮扶留守流动儿童。
  一是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各有关部门按照分工,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关爱帮扶活动。
  二是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干部、农村党员、联村党建指导员的作用,组织各级党政机关干部结合自身实际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组织农村党员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妇联、团委结合“春蕾计划”、“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活动,发动社会力量对家庭困难的农村留守儿童给予资助。 
  (四)解决突出问题。
  重点推动解决影响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亲情失缺、家庭教育失缺等突出问题。
  一是重视对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指导培训,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开通“亲情电话”、书写“亲子书信”,利用寒暑假和春节,有计划地组织留守儿童进城、打工父母回乡等亲子联欢团聚活动,传递浓郁亲,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联系。
  二是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管网络。在学校健全关爱留守学生的制度,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监测网和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监管网络,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合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2008年6月18日
 
 

作者: 来源: